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按照核算制度和规定对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修订。结果显示,自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的五年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拼搏下,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国民总收入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新兴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此五年所贡献 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2018年我国GDP为91.9万亿元,这是在五年之内连上三个台阶实现的。2013年GDP近60万亿元,2016年超过70万亿元,2017年超过80万亿元,2018年达到91.9万亿元。在五年之内连上三个10万亿元级台阶,所花时间在不断缩短。随着台阶的不断攀升,与居世界总量*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13年,我国GDP相当于美国的57.0%,2018年提高到67.6%,差距缩小了10.6个百分点。这五年我国GDP总量年均增量超过6万亿元,每年增量相当于荷兰一年的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2018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由2013年的12.4%提高到16.2%,五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占比的不断提高,加之能保持较快的增速,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保持在30%以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的经济体。我国GDP占世界比重正在向世界占比*高的美国逼近,2013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与美国相差9.3个百分点,2018年差距缩小到7.7个百分点。 五年对经济总量贡献超过三分之一。2018年,我国GDP总量比2013年增加了30多万亿元,是2018年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2018年90多万亿元的GDP,有三分之一为这五年所贡献。这90万亿元是在五年前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没有五年前长期的积累,GDP不可能在这五年达到90多万亿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五年是达到90多万亿元的关键期,特别是在这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90万亿的经济总量得以在这短短五年实现,充分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也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潜力,更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有强大活力。 二、人均国民收入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升 人均国民总收入明显提高。根据修订后的GDP核算, 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65762元,比2013年的43329元增加22433元,年均增加4000多元。按美元计算,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折合为9938美元(按当年年平均汇率计算),比2013的6996美元增加2942美元,仍处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世界银行公布的192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中,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3年的第9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70位,五年上升了21位。 居民个人收入较快增长。五年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加更多体现为居民个人收入的较快增长。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201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917元,年均实际增长7.1%。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6.2%快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更加趋于均衡。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五年来,在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食品支出占支出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0.1%下降到27.7%,下降2.4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从34.1%下降到30.1%,下降4.0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提高,2018年,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提高16.1辆。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9.1部,比2013年提高45.9部。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2018年,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9.5%,比2013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继续上升,2018年城镇居民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47.3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6.4平方米。 三、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五年是服务业大发展的五年,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9701亿元,比2013年增加21多万亿元,其中近42%的量是这五年贡献的结果。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201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3.3%,比2013年提高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年均提高2.9个百分点。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快速崛起,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1%,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传统零售与快递业务迅猛扩张,2014—2018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邮政业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6.7%、25.3%和9.8%,远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2018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4%,比2014年提高9.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快速增加,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678亿元,与GDP之比为2.14%,比2013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技术含量较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0%、10.7%和10.1%。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优化。工业持续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进展。2014—2018年,高耗能行业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5.4%和2.5%,增速分别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1、1.2和4.1个百分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8个百分点。2018年的单位GDP能耗比2013年降低20%以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10/c1004-31542979.html)
2019年12月份CPI涨幅稳定 PPI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解读2019年12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9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8%转为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出现积*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猪肉陆续投放,进口量有所增加,猪肉供给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价格由上月上涨3.8%转为下降5.6%,影响CPI下降约0.27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下,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分别由2.8%和1.3%回落至0.1%和0.2%,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由上涨4.3%和3.6%转为下降4.9%和1.9%。鸡蛋供应充足,价格下降5.5%,降幅扩大4.8个百分点。受冷空气及大范围降雪影响,鲜菜、鲜果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价格分别上涨10.6%和0.6%。非食品中,受调价影响,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4.0%,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上涨1.4%。 从同比看,CPI上涨4.5%,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4%,涨幅回落1.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4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下降8.0%,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97.0%,涨幅回落13.2个百分点。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涨幅在7.3%—20.4%之间,均有不同程度回落。鲜菜价格上涨10.8%,涨幅有所扩大。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1%、1.8%和0.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上月相同。 二、P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降幅收窄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涨0.3%转为下降0.2%。主要行业中,涨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3.8%,比上月扩大3.7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涨2.2%,扩大1.1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的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0.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涨0.7%,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由涨转降,下降0.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PPI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上涨8.8%,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1%,扩大0.6个百分点。降幅收窄的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4%,收窄1.0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8%,收窄8.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7%,收窄4.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降转涨,上涨5.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6%,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总书记多次对振兴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作出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五年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承载压力、砥砺前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制造业发展稳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制造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国际影响持续提升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制造业实现了稳步增长,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年均增长7.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2013年提高20.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大类行业、179个中类行业和609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业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建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2013—2018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1%—3%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4%—6%区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制造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显著,行业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实质性成效。2018年末,有原煤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2556个,比2013年末减少47.7%;其中,年产量90万吨以下的小型原煤生产企业2237个,比2013年大幅减少2290个。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法人单位数为2.2万个,比2013年末下降42.0%,从业人员数下降47.5%,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大类行业中降幅*大的行业。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也持续快速回升,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2个百分点。 企业杠杆率下降,单位成本降低。2018年末,规模以上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55.66%,比2013年末下降1.18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分别降至62.44%、62.26%、59.60%。降成本效果继续显现。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2013年下降2.1元。 新动能快速成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制造业发展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动能快速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8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16.1%,其中制造业“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达数万亿规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 先进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3.4万个和13.3万个,比2013年末分别增长24.8%和12.2%;资产总计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4.0和4.5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的转移步伐加快。2018年末,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3—5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占比提高6—7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壮大,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企业有6.6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7.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分列第二、第三位,占比均在15%以上。 新兴工业产品释放增长潜力。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到55.0万项,比2013年增长56.3%,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年产量分别达到120.2万辆、13.4亿部、18.3万套和308.8万架。 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比重下降。2018年末,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法人单位有6.4万个,比2013年末减少5000多个,从业人员下降29.5%。规模以上石油、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等高耗能行业法人单位有7.1万个,比2013年末减少6000多个,从业人员下降26.5%。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制造业科技成果丰硕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为中国制造插上了腾飞翅膀,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带动了科技产出的量质齐升。2018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前二十强,2019年又进一步提升至第十四位,中国创新指数连续4年攀升。 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有R&D活动企业个数占比为29.2%,比2013年大幅提升13.5个百分点;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7%,比2013年提高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9.5%,远超同期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 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大幅增加。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91.6万件,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11.3%;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06.2万件,年均增长26.5%;发明专利境外授权增加到9.6万件,比2013年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31.8%。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的科技成果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制造业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处于国际*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中国制造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民营经济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活力 五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迎来全方位政策支持,完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和负担、加强权益保护等政策密集落地,*大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吸纳就业主体地位增强。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2018年末,私营制造业企业户数达到279.7万户,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为85.5%,比2013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5.3%,比2013年末提高7.9个百分点;资产总计比2013年末增长48.9%,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私营制造业企业户数达到22.71万户,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64.4%,比2013年末提高7.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42.2%,比2013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资产总计比2013年末增长41.4%,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以民营为主的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有效助推小微企业发展。2018年,新开业小微制造企业38.0万户,比2013年增长62.3%。在2018年新开业制造企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9.9%,从业人员占到93.7%,资产和营收分别占到85.8%和84.6%。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新的区域增长*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竞争有序、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东部发达省份提质升级,中西部地区绿色崛起,区域发展协调有序推进。东部地区积*促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引导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区域发展步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2018年,有超过六成的规模以上制造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聚集在东部地区,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引领发展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绿色崛起格局正在形成。2018年末,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单位数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末提高2.0和1.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提高1.1和0.5个百分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区域发展定位更为清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进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蓝天保卫战、产业转移升级等政策有序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由2013年末的6.2%下降为2018年末的5.7%,从业人员数由2013年的6.6%下降至2018年的5.6%。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强、战略支撑作用*大的区域之一。2018年末,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制造业单位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0%,比2013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 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奋进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03/c1004-3153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