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表明,近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引擎作用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 一、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五年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为引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加。2018年末,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法人企业数量104.7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2.6倍;资产总计26.9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98.8%;全年营业收入18.5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62.7%。 电子产品制造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法人企业数量13.4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81.8%;资产总计11.7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0倍;全年营业收入11.5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40.6%。从世界范围看,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通信产品多数由中国生产制造。 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在“硬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产业发展更快。2018年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76.8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3.2倍;资产总计6.7万亿元,增长1.6倍;全年营业收入3.4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7倍。 互联网产业呈现井喷式扩张。2018年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12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3.8倍;资产总计2.6万亿元,增长4.4倍;全年营业收入1.7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5.5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快的行业之一。 电信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8年末,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法人企业数量2.5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1.2倍;资产总计5.9万亿元,增长25.7%;全年营业收入1.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0.2%。我国电话用户数量、固定宽带用户数量、移动电话基站数量、光缆线路长度均居世界首位。2018年,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5G正式投入商用,电信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正在迈上新的台阶。 二、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正在向服务化、网络化不断拓展。 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018年,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8年末,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占二、三产业比重均比2013年末有不同程度提高。 信息技术产业正在由制造向服务渗透扩展。信息技术产业既是制造业,更是服务业。从信息技术产业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看,2018年末,包括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三大行业在内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企业数量占信息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87.2%,比2013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占37.9%,比2013年提高9.7个百分点,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则相应下降。 信息技术产业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结构看,2018年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法人企业数量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13.2%,比2013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达到24.9%,比2013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领域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其应用横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四成左右,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三成,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2018年,按现价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14年首次统计增长1.4倍;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30.9%,比2014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集成电路1852.6亿块,比2013年增长1.0倍;光纤2.4亿千米,比2014年首次统计增长5.1倍;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智能手环等新型产品近几年开始大规模生产,2018年产量分别为18.3万台、308.8万架和2527.2万个。从全国来看,4G普及不久,5G又扑面而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滚滚向前。 四、信息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能。五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提升,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信息化已经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生产要素,国民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末,多数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平均每户企业使用计算机51.1台,每百名员工使用计算机28.7台,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快速普及。84.4%的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43.8%的企业实现购销存管理信息化,32.8%的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31.4%的企业实现客户管理信息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5.1%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互联网或内部网络,28.6%的企业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15%的企业在线追踪监测产品生产过程。 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受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的渗透、再造和全流程支持的强力推动,网络购物、外卖点餐等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国快递507.1亿件,比2013年增长4.5倍,带动快递、仓储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201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数量57万户,比2013年末增长1.3倍;资产总计35.2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6.7%;全年营业收入8.6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57.1%。 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一项就已经达到9.0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无人仓储已经落地运营,无人驾驶汽车开始上路行驶,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发展凭借信息技术的加持正如虎添翼,为数字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不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积*推进“互联网+”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速降费不断优化网信服务。2018年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1亿,比2013年增长1.2倍;光纤接入用户3.7亿,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数量;4G用户规模达11.7亿,而2013年底4G才刚进入商用阶段,更多网民享受到高质量网络通信服务。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存在多年的国内长途通话费、漫游通话费、流量漫游费相继取消,移动网络流量资费连年下降,宽带专线使用费明显降低,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不断扩大,网民上网资费多次降低;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通信支出占3.5%,比2013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互联网+”助力美好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8年,全国网民数量8.3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27.6小时,网络购物用户6.1亿、网络视频用户6.1亿、网上支付用户6亿、网上外卖用户4.1亿、在线政务服务用户3.9亿、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3.3亿、在线教育用户2亿。足不出户在线点餐享受快餐美食,刷脸支付、扫码付款方便购物结算,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实现便捷出行,听书看视频丰富休闲娱乐,网络在线参政议政,网络在线教育终身学习,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让网民享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丰富的精彩生活。 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动力强劲,成效显著,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横跨*、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为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引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一个支撑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独立的“第四产业”正呼之欲出。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21/c1004-31558440.html)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引擎,有力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3%,比2013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13年到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9%。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呈现五大新趋势,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 一、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涌现 五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发展潜力加快释放。服务业市场主体大幅增长。2018年末,我国服务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分别达到1716.1万个和5563.6万个,较2013年增长111.6%和80.0%,占新增法人单位和个体户的82.8%和82.0%。对四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比较,2004-2008年、2009-2013年、2014-2018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速分别为6.7%、10.3%和16.2%,服务业单位加速发展趋势非常明显。201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3.59亿人,占就业总数的46.3%,较2013年增加630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60万人。服务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阵地。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支持和引导下,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2018年,我国服务业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171.7万个和1384.9万个,比2013年分别增长217.4%和166.3%,占服务业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9.4%和93.8%;服务业个体户占全部个体户的比重达到88.4%。服务业个私经济和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服务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以营改增为代表的减税降费改革在减轻服务业企业负担、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分别达到694.9万亿元和150.9万亿元,比2013年分别增长80.1%和58.1%。 二、服务业新动能加快释放 五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科技创新型服务业,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了共享经济、数字支付、跨界电商等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相关服务持续快速拓展。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旺盛的互联网应用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16年以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速度。2013-2018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8%和21.2%,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11.1%的年均增速。互联网行业成为我国创新*活跃的一大领域,2018年国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达18.5万件,同比增长10.8%,占国内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的53.5%。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4-2018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6.0个百分点。网上交易大大缩短了流通环节,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2015-2018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3.7%,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约25个百分点。2018年,服务业“三新”经济增加值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现价增速达10.6%。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 五年来,我国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不断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速培育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上下游产业互促共进。生产性服务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的关键节点,财税体制改革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税收抵扣链条,有力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市场调研、咨询设计、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生产性服务业内涵更加丰富、分工更加细化,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2013年以来, 以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检验检测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15.5%、27.1%和74.5%。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2018年达到250.6万个,较2013年增长207.5%,单位总数在服务业各门类仅次于批发零售业,居于第二位。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9%,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服务业。服务业制造化与制造业服务化相向发展,推动了产业链水平的新提升。服务业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一些服务企业特别是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凭借人力资本、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塑造融合型产业价值链,打造了产业竞争新优势,拓展了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2018年全国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较2013年增长271.9%和77.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7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10.5%。 四、服务业集聚效应凸显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8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6%。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服务业向大中城市集聚发展态势更加突出。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四经普数据显示,我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集中了全国46.9%的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50.7%的从业人员、66.0%的资产总计、62.2%的营业收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服务业集聚发展有效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粤港澳等城市群和都市圈进一步发挥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活跃,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2018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0%,上海、广州均在70%左右。三个城市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20.8%、29.7%和32.7%。 五、服务业开放深入推进 服务领域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几年来通过加大开放力度,丰富开放内涵,提高服务领域开放水平,我国服务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在开放竞争中拓展了空间,增强了动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国务院批准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日趋优化。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24万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4.7%,比2013年提升3.1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持续增加。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发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大幅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5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68.1%,较2013年提升了15.8个百分点。今年1-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速为13.5%,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涨势迅猛,同比增长69.3%。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良好。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5.8万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56.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分别占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的41.4%、15.9%、11.3%和9.0%,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比2013年末增长129.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服务业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21/c1004-31558432.html)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法人单位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与上次普查相比,全国法人单位数量五年间实现翻倍增长,第三产业单位占比稳步提高,企业占据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一、法人单位数量快速增长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商事制度,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与2013年末相比(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093.2万个,增长100.7%。三经普到四经普期间,法人单位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4.9%,比二经普到三经普期间的年均增速高出6.0个百分点。全国共有产业活动单位2455.0万个,增加1151.5万个,增长88.3%,年均增长13.5%。 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比提高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比提高。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快增长。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16.1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905.1万个,增长111.6%。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单位的78.8%,比2013年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 不同行业单位增速出现分化。与2013年末比,大多数行业法人单位数量均有增长,但增速出现明显分化。增速*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22.6万个增加到92.0万个,增长306.9%。增速较高的行业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79.9%和178.2%;增速较低的行业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增长5.1%和9.2%。采矿业是单位数量唯一减少的行业,五年间减少了1.9万个,下降了21.2%。制造业法人单位增长45.2%,但占全部单位的比重从20.7%下降到15.0%。 三、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 企业占比继续提高。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发展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源头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了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末,全国共有企业法人单位1857.0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36.2万个,增长126.2%,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从75.6%提高到85.2%。 新成立企业发展迅速。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全社会的投资创业热情,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场主体。在全部企业中,成立时间在2013年及以后的企业1321.9万个,占比达到71.2%。2018年全国新成立企业336.0万个,企业出生率为19.9%,比2013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占*大多数。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各种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8年末,在全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8.5%,比2013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四、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各类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继续发挥支柱作用。2018年末,全国共有国有控股企业24.2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2.4万个,增长10.9%。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全部企业的1.3%,但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的15.7%,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7.9%和28.1%,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五年来,我国私营企业稳步发展,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561.4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01.0万个,增长178.6%,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68.3%提高到84.1%。成立时间在2013年及以后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比为86.6%。 港澳台商和外资企业稳定发展。2018年末,全国共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2.3万个,增长23.8%,资产总计增长82.1%,全年营业收入增长26.0%。外商投资企业10.3万个,比2013年末减少0.3万个,下降2.8%,但资产总计增长59.2%,全年营业收入增长15.7%。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21/c1004-31558427.html)
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动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稳健前行,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表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更加充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不仅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人类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其标志性意义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它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与日、德、英、法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分季度看,4个季度分别增长6.4%、6.2%、6.0%和6.0%,连续18个季度保持在6.0%—7.0%区间,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19年*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为历史新高。工业体系日益完善,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制造业增加值有望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19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5万公里,稳居世界*。现代科技应用不断拓展,信息通信体系日益完善,5G商用稳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它标志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大,是全球*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2019年,*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6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中高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服务消费较为活跃。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将为投资增长和消费扩容创造巨大空间。 它标志着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提高,2019年,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稻谷面积扩大;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4%;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和8.7%。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增长*增长带加快形成,经济发展优势空间持续拓展。 它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更加成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月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左右的较低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首次突破3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8%。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19年,340个左右贫困县成功摘帽,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向着消除*对贫困又迈出一大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 它标志着我国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预计将达到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足的火车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约15亿人。随着总人口达14亿的中国步入这一行列,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接近30亿,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迎难而上,成绩来之不易 2019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殊为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着力抓好“六稳”工作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活力动力潜力的结果;是全国上下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结果。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突出稳中求进,不搞大水漫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作用,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积*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在增值税减税规模中,制造业及相关环节占比近70%。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综合运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和中期借贷便利等措施,用改革的办法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这些措施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大盘”稳定。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顺应消费升级大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推动高水平“双创”,微观主体活力增强。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7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活跃度达70%左右。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19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1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管控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截至2019年1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33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限额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9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四位,比上年上升3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嫦娥四号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40.1万件,有望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7%。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第三十一位,比上年上升15位。国企国资、科技、价格、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19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大外贸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2.7%。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外贸稳中提质,加大引进外资力度。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1.5万亿元,有望连续3年位居世界*。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9年1—11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459亿元,同比增长6.0%。 清醒认识基本国情,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雨,破浪前行,实现了新跨越,站上了新起点。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从人均指标看,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左右,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从产业发展看,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从城镇化水平看,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 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明显,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64倍和2.11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难较多。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民生领域短板仍较明显。虽然我国科技发展迅猛,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研发投入和研究人员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仍较突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相对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1/22/nw.D110000renmrb_20200122_1-09.htm)